-
港中文MBM课堂掠影 | 稳定币:数字金融新基建的崛起与机遇
-
链上年交易量正向100万亿美元迈进、全球市值预计将在五年内翻十番,稳定币还将释放多大的潜力?中美相继出台相关立法、监管博弈呈战略竞速态势,何种模式将主导未来?
在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管理学理学硕士项目MBM课堂上,一场围绕稳定币的深度讨论正在展开,在白海峰博士的启发下,同学们意识到稳定币的战略意义远不止于跨境支付手段,更是全球商业领袖赖以引领时代的数字金融新基建。
01.稳定币的特性
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市场间的桥梁
有别于价值波动幅度巨大的其他加密货币,稳定币(Stablecoin)因其价值锚定法定货币或商品等稳定资产、通过储备资产或算法机制维持价格稳定的特质,近年来备受市场青睐。稳定币在加密货币便捷、去中心化特性的基础上,兼具稳定性、可信度和高流通性,因而成为加密世界与传统金融之间的“价值桥梁”。
02.爆发式增长
战略地位日益显著
目前,稳定币已从边缘支付工具跃升为至关重要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,市场规模正经历指数级增长。未来五年间,稳定币全球市值预计将从 2025 年初的约2500亿美元跃升至 3万亿美元,其链上年交易量正从10万亿美元量级向100万亿美元迈进,这一水平超越了多个主权国家的GDP。相关头部发行商的表现亦印证了稳定币的“爆发力”,其中,泰达(Tether)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了创纪录的45.2亿美元净利润、公司持有的美债规模超过墨西哥,稳定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可见一斑。
03.监管博弈升级
中美战略竞速
与市场规模增长相伴的,是监管制度的加速成型。中国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,而在此之前,美国也通过了《GENIUS法案》强化监管。
两者虽同样关乎稳定币发展方向,但也存在路径差异:我国《稳定币条例》以开放姿态吸引全球企业,旨在打造Web3枢纽,并要求100%高流动性资产储备、实施统一发牌制;相比之下,美国《GENIUS法案》侧重强化美元霸权、服务美债融资,该法案确立了分级监管机制,限制非银行机构参与。简言之,不同模式的冲突焦点在于中国香港鼓励创新、主体多元化,而美国倾向传统金融机构主导。
04.深层影响
重构全球金融体系
稳定币将催生三重变革:一是加速银行脱媒,美国5.7 万亿美元量级“交易型无息存款”可能流向稳定币;二是重塑美债市场,稳定币发行商成短期美债关键买家,其持仓规模或将与中国及日本比肩;三是推动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合规化,未来链上金融将嵌入了解客户(KYC)与反洗钱(AML)模块,形成“可审计的透明网络”,推动去中心化金融与传统体系融合。
总结
正如白海峰博士在课堂中所指出的,“稳定币已从支付工具升级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,其背后是全球货币主权、监管规则与资本流动的重新洗牌。”
这一次讨论,启发同学们随着全球市场竞争态势变革不断迭代认知、在解析监管新规的过程中把握行业趋势,从而敏锐捕捉到与稳定币崛起相伴的全新金融机遇。
最新动态
MBM2026级第二批次招生进行中!
申请
截止
2025年8月21日(星期四)
笔试
时间
2025年9月6日(星期六)
*具体面试时间及安排请以MBM项目官方邮件通知为准
内容来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管理学硕士
-
推荐阅读